“闹洞房”古已有之,“婚闹€却是胡俗?
【本文来自€江苏一新娘被亲朋好友亲吻脸部拍打臀部,朋友:系风俗,摸了三年不生病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?/p>
田园居士
婚闹这种集体对女性施加€骚扰的“风俗€,这玩意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,古代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,也不会出现这种对新娘和伴娘的性骚扰风俗€想起朋友结婚坚决拒绝回老家办婚礼,虽然把父母气的半死,但保障了婚后的夫妻幸福,不管€么亲戚朋友,对自己媳妇动手动脚,是个爷们也会提刀上去的,能接受这种€骚扰风俗的,实属理解不?/p>
“闹洞房”古已有之,“婚闹€却是胡俗€?/p>
华夏礼法在上古时期一直视婚礼为€幽阴之礼€,€般是不奏音乐,也不祝贺的?/p>
《礼记·郊特牲》:婚礼不用乐,幽阴之义也€婚礼不贺,人之序也?/p>
《礼记·曾子问》:嫁女之家,三日不息烛,€相离也;娶归之家,三日不举乐,思嗣亲也?/p>
女儿出嫁,娘家人三天不熄灭灯烛,以此表示思念离别的亲人€娶媳妇的婆家三天不奏乐,是为感念大人恩情,体现了先秦时期婚礼风俗的淳朴。民间对新婚的庆贺,只是单纯的祝福€即便是“闹洞房”,也多发乎情,止乎于礼?/p>
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: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€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?桃之夭夭,有″实€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?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€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?/p>
《诗·唐风·绸缪》:绸缪束薪,三星在天€今夕何夕,见此良人。子兮子兮,如此良人何!绸缪束刍,三星在隅€今夕何夕,见此邂€€子兮子兮,如此邂€何!绸缪束楚,三星在户。今夕何夕,见此粲€€子兮子兮,如此粲€何?/p>
《诗·齐风·东方之日》:东方之日兮,彼姝者子,在我室兮€在我室兮,履我即兮。东方之月兮,彼姝€子,在我闼兮€在我闼兮,履我发兮?/p>
这种风俗€直沿袭到秦汉时期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,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在五凤二年(公元?6?通过政令进行了重大变革,恢复并扩大了汉武帝时通过推广《乡饮酒礼€€€乡饮酒义€等儒学礼制加强对地方民众教化的适用范围,最终达到稳定国家€巩固统治的目的?/p>
《汉?宣帝本纪》:夫婚姻之礼,人伦之大者也。酒食之会,€以行礼乐也€今″二千石,或擅为苛禁,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€由是废″之礼,令民亡€乐,非所以导民也。€诗》不云乎:民之失德,乾糇以愆。勿行苛政€?/p>
但也只是提€€婚庆€,而非“婚闹€€?/p>
“婚闹€的风俗曾是广泛盛行于游牧地区的原始社会抢婚制度遗存,汉地的“婚闹€滥觞最早来自汉胡杂处的燕地?/p>
《汉β地理志下€:初太子丹宾养勇士,不爱后宫美女,民化以为俗,至今犹然。宾客相过,以妇侍宿,嫁取之夕,男女无别,反以为荣€后稍颇止,然终未改。其俗愚悍少虑,轻薄无威,亦有所长,敢于急人,燕丹遗风也?/p>
可知,€婚闹€从出现伊始,过分的€行就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€然而此端一€,后必甚焉€贺婚之礼兴,各阶层之婚礼遂日趋奢侈?/p>
《三辅黄图·卷四€:秦地嫁娶尤崇奢靡…€长安闾里嫁娶,尤尚财货?/p>
《后汉书·章帝纪€:贵戚近亲,奢纵无度,嫁娶送终,尤为僭侈€?/p>
东汉王符《潜夫论》:富贵嫁娶,车軿各十,骑奴侍僮夹毂节引,富者竞欲相过,贫€€不逮及?/p>
及至汉末,各种伴随婚礼举乐同时相应€生的€婚闹€习俗已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,并在民间有泛滥之势€?/p>
仲长统€昌€》:今嫁娶之会, 捶杖以督之戏谑,酒醴以趣之情欲,宣淫佚于广众之中,显阴私于新族之间,污风′,生淫长奸,莫此之甚,不可不断之也€?/p>
应劭《风俗€义·穷€€:汝南张妙会杜士,士家娶妇,酒后相戏,张妙缚杜士捶二十,又悬足指,士遂致死?/p>
这是中国€早由于€婚闹€打死新郎的记载?/p>
为了规避汉季之教训,后世礼典礼志€€制令明禁婚礼举乐希图恢复古制?/p>
《北史·高允传》:前朝之世,屡发明诏,禁诸婚娶,不得作乐€€€虽条旨久颁,€不变革,将由居上€未能悛改,为下者习以成俗€€今诸王纳室,皆乐部给伎,以为嬉戏,而独禁细人不得作乐,此一异也?/p>
《后周书·崔猷传€:时婚姻礼废,嫁娶之辰,多举音乐,…€猷又请禁断,事亦施行€?/p>
尽管如此,€婚闹€现′旧屡禁不止,在民间更是长盛不衰€?/p>
晋代葛洪《抱朴子·疾谬》:俗间有戏妇之法,于稠众之中,亲属之前,问以丑€,责以慢对,其为鄙渎,不可忍论€€或系脚倒悬,酒客酗醟,不知限齐,至使有伤淤流血,口止委折支体€,可叹者也!€€古人感离别而不灭烛,悲代亲而不举乐礼€礼论娶者羞而不贺,今既不能动蹈旧典,至于德为乡闾之€敬,€为人士之€信,诚宜正色矫€呵之,何谓同其波流,长此弊俗哉!然民间行之日久,莫觉其非,或清谈€不能禁,非峻刑不能止也€?/p>
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北方地区经过民族大融合,此风更甚,原本只在民间流行的“婚闹€习俗甚至登堂入室走进了宫闱。北齐开国皇帝高洋(谥号“文宣€),虽是鲜卑化的汉人,但贵为帝王仍须顺从当时的风俗?/p>
《北史·卷十四·列传第二》:段昭仪,韶妹也€婚夕,韶妻元氏为俗弄女婿法戏文宣,文宣衔之。后因发怒,谓韶曰:“我会杀尔妇!€元氏惧,匿娄太后家,终文宣世不敢出?/p>
“五′华€之后,中原板荡、礼崩乐坏,传统“男女大防€之礼多废,不仅北方的婚俗沾染胡风,南朝的婚俗也渐次放宽?/p>
以至于唐代杜佑€€典》回顾这段历史:东汉魏晋以来,时或艰虞,岁遇良吉,€于嫁娶,乃以纱縠蒙女首,€夫氏发之,因拜舅姑,便成婚礼,六礼悉舍?/p>
唐朝政府也曾屡次试图恢复古代婚俗礼制?/p>
《新唐书·舆服志€:太极元年,(唐)绍请禁士庶亲迎广奏音乐,制从之€?/p>
《唐会要·卷八十三》:会昌元年十一月敕,婚娶家音乐,并公私€会花蜡,并宜禁断?/p>
但实际无济于事,甚至“婚闹€又出了人命,这″€霉的还是新郎!
段成式€酉阳杂俎·礼异€记载:北朝婚礼,婿拜阁日,妇家亲宾妇女毕集,各以杖打婿为戏乐€€律有甲娶,乙丙共戏甲€旁有柜,比之为狱,举置柜中,复之€甲因气绝,论当鬼薪?/p>
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之后,上层社会提倡符合儒家规范的婚姻礼制。理学对恶俗的婚闹起到了€定的压制作用。士大夫阶层€€将€婚闹€习俗当作奇观来讲,也都持否定€度?/p>
清人秦蕙田在《五礼€€·卷€百五十五》€据宋代婚礼:主人以酒馔礼男宾于外防,主妇以酒馔礼女宾于中堂,如常仪,不用乐?/p>
南宋庄绰笔记《鸡肋篇》:南方之俗,尤异于中原故习。(吴郡)诸礼颇多异事€如民家女子,不用大盖,放人纵观。处子则坐于榻上,再适€坐于榻前,其观者称欢美好€虽男子怜抚之,亦喜,€不以为非也?/p>
有明€代,尽管多沿袭唐宋制度,清则承明制€然而经过蒙元的统治和文化洗礼,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?/p>
《明史·志卷三十一》:周制,凡公侯大夫士之婚娶者,用六礼€唐以后,仪物多以官品为降杀。洪武五年诏曰:古之婚礼,结两姓之欢,以重人伦€近世以来,专论聘财,习染奢侈€其仪制颁行。务从节俭,以厚风俗。故其时品节详明,皆有限制,后克遵€鲜矣€?/p>
明朝杨慎《丹铅杂录·卷€·戏妇》:今此俗世尚多有之,娶妇之家,新婿避匿,群男子竞作戏调以弄新妇,谓之谑亲€或褰裳而针其肤,或脱履而规其足。以庙见之妇,同于依市门之娼?/p>
明末田艺°€留青日扎€:今徽州等处人娶新妇入门,众亲戚皆百般戏侮调弄,名“弄新妇”,甚有至于不堪毒谑死€€云其衣服鞋履,皆用线缝€,恐有疏脱,但不及于乱耳€?/p>
民国徐珂记录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€清稗类钞·婚姻类》:扬州俗尚闹房,合卺后,每夜洞房中,烛光如昼,″人声腾沸,戏谑百端€新夫妇华服艳妆,对立绣帷前,任人摆弄€€(淮安等地)闹房€,闹新房也。新妇既入洞房,男女宾咸人,以欲博新妇之笑,谑浪笑敖,无€不至…€成年€之闹房,其目的在侮弄新娘及伴房之女,淫词戏语信口€出,或评新娘头足,或以新娘脂粉涂饰他人之面,任意调笑,兴尽而止。男家听其所为,莫可如何也€?/p>
而为避免新人在婚礼受辱,明代的民间婚礼上出现了€职业伴娘€€?/p>
晚明冯梦龙编撰的《情史类略€:吴中女子初嫁,必有伴娘,主教导新妇及插戴事€?/p>
到了清代,伴娘已经成了各地婚礼的“标配€€?/p>
《清稗类钞·奴婢类》:新嫁娘之有伴娘也,各省皆然,€曰喜娘,又曰喜嫔。伴娘果美丽者,闹房之人视线€集,不於新嫁娘€於伴娘矣€州俗则更奇,每於未婚之前,必由媒氏传语女家,聘伴娘一二,以容貌清丽歌曲工雅€充之€俟亲迎日,肩舆而来,€客乃任意调笑,甚且苟合,少则三五日,多或一二月,随男家之贫富为转移。伴娘亦以其多金而安之,虽声名狼藉,不惜也€?/p>
可见明清时期的伴娘,跟我们今天一般由新娘亲友担当伴娘并不€样,而是新娘家聘请酬劳不低的职业伴娘。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作为“闹洞房”中新娘的替身,这或就是近世“闹伴娘”的由来?/p>
解放后号召€解放妇女€,因此基本消灭了以调戏女人取乐的€闹伴娘”陋俗€?/p>
不过“闹洞房”却为贫下中农喜闻乐见又不分长幼尊卑,出于阶级立场,只能循循善诱,€未强力废止,€结婚三天不分大小€的老规矩在农村地区继续得以留存?/p>
作家浩然发表?958年的小说《新媳妇》里描述环渤海一代的新婚洞房甚至闹得更厉害了,可以€把新媳妇的衣服剥下来,或是€鼻子里撒辣子面€,而且“闹的越厉害,主人越高兴”,新媳妇不被闹还会被嘲笑没人缘。€改€之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,€些地区的“婚闹€陋俗随€恢复传统的口号又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?/p>
总体来说,古代€婚闹€多发生在胡化和儒家礼俗并不昌达的地区,比如山西、陕西€山东€河南€广东€四川€云南等地€及至现今,国内黄淮以北地区的€婚闹€现′乎仍较南方地区严重€?/p>